十二、江西
74、廬山東林寺
位于廬山東南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50公里。因處于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是我國釋教凈土宗(又稱蓮宗)發源地,隋朝以后為全國釋教八年夜道場之一我國南邊釋教中間,對japan(日本)、印尼和印度的釋教徒影響較年夜,被japan(日本)凈土宗視為祖庭。釋教凈土宗的發源地、今朝是江西省三年夜國際交通道場之一(另兩處是云居山道場和三合寺)。1983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族重點說明寺廟。
東林寺建成于東晉太元九年(384),由慧遠創建。迄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滄桑歷盡,屢廢屢興。慧遠(334~416)先在包養網 西林寺以東結“龍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籌建東林寺。慧遠在東林寺掌管30余年,集聚沙門上千人,羅致中外學問僧123人結白蓮社,譯佛經、著教義、同修凈土之業,成為佛門凈土宗的鼻祖。東林寺在唐時達到極盛,有殿、廂、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間,躲經一萬多卷,為當時全國寺院之首。揚州高借鑒真東渡japan(日本)之前,曾來過東林寺,后偕東林寺僧智恩同渡japan(日本),慧遠和東林凈土宗的教義也隨之傳人japan(日本),至本日本東林教仍以廬山東林寺慧遠為鼻祖。
廬山東林寺
由于開山祖師慧遠年夜師的宏大影響,東林寺歷代倍受朝野崇拜,殿宇輝煌。但”文革”期間卻慘遭破壞,廟宇被封,僧徒斥逐往白手起家從事農業勞動,現建筑是1978年以后修復、增建和擴建的。現有護法殿神運殿玉佛殿遠公塔院古譯經臺白蓮舊社躲經樓等重要建筑,以及虎溪、出木池、聰明泉,石龍泉、白蓮池、文佛塔、尊勝陀羅尼經幢等古跡和歷代文物、碑刻。
虎溪橋
東林寺群山環抱,溪水回流。寺南翠屏千仞,一泓清流迂回向西而往,溪上跨著一座石砌拱橋,這就是中國文明史上傳為佳話的“虎溪三笑”故事發生地。據傳,慧遠僧人來東林寺后,“影不出山,跡不出俗”,同心專心修行,包養 連送客也不曾越過虎溪橋,若是過了橋,山上的神虎就要呼嘯。一天,慧遠送友人也是白蓮社居士陶淵明與陸修靜別往。三人攜手邊走邊談,不覺過了包養 石橋。此時山上的神虎便呼嘯不止,他們這才豁然開朗,三人相視仰天年夜笑。這就是廣為流傳的文苑佳話“虎溪三笑”。這個故事也從深層反應出儒、釋、道三家融通共處,為后人確立了典范。唐代年夜詩人夜宿東林寺,寫了兩首關于東林寺的詩篇,都著重詠嘆虎溪:《別東林寺僧》一詩中寫道:“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夜懷》中抒發了水清月白的虎溪清夜,詩人與六合共生進冥的禪悟:“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天噴鼻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宴坐寂不動,年夜千進毫發。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
本日東林寺內有“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橋畔的石虎,都源出這則傳說,宋代石恪亦曾繪《虎溪三笑圖》,躲于臺北故宮博物館。
東林寺虎溪
虎溪三笑圖(南宋)現躲臺北故宮博物館
過虎溪橋,北行約百余米為東林寺的第一道山門,門墻書有“秀輯廬峰”四個篆體年夜字,山門上豎掛著“晉建東林寺”石刻。跨進第一道山門有一條南北伸展的石砌甬道,甬道東側矗立著一棵蒼勁挺立,形如圓蓋的古松一棵,虬枝盤結、樹影婆娑。此松為慧遠年夜師親手所植,本名為“羅漢松”,因植于東晉,已有1600多年歷史,故稱“六朝松”,有人亦將它譽為“廬山第一松”。據說此松頗包養網 具靈性,幾度枯榮皆與東林興衰息息相關:寺興樹則榮,寺衰樹則枯。古松旁為護法殿, 正中盤坐著年夜肚彌勒佛,其后立著韋陀佛。發揮?護法殿之后,即 “白蓮池”。
白蓮池
位于護法殿和神運殿之間。此池最後由中國山川詩開山祖師——東晉名流謝靈運所鑿。池中白蓮,古稱“青蓮華”,花樣青白,非分特別幽香,每朵有130多枚花瓣,東林白蓮,中外聞名。公元1321年,japan(日本)和尚澄圓將蓮種帶到japan(日本),并鼎力弘揚凈土教義,青蓮花隨之開遍japan(日本)國。1992年,在名界人士的盡力下,japan(日本)釋教界將東林蓮種回贈東林寺,楊成武上將為修復的蓮池題寫了“蓮池”二字。本日蓮池一方,白蓮朵朵,清波凌凌,綠葉田田。至此,“青蓮華”又從頭開在了東林祖庭。
護法殿和神運殿之間的白蓮池
神運殿
是東林寺的重要佛殿,高19米,進深24米,總建筑面積386平方米,此是1989年重建的一座仿宋建筑,是東林寺的主殿。普通寺院的主殿稱為年夜雄寶殿,東林寺的主殿則稱“神運寶殿”,這又與東林寺的創建者慧能有關。相傳慧遠初到廬山選擇結廬之處,認為本日的東林寺址位于叢林之中,無法建寺,預計改到噴鼻谷山往結廬。此夜夢神告:“此處幽靜,足以棲佛”。是夜雷雨高文,狂風拔樹。來日誥日該地化為高山,池中多盛良木,作為建寺之材。“神運”之名,由此而來。神運殿殿堂高峻,精雕細鏤,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殿內共有鉅細金身佛像七十余尊。殿內包養 有一口神話傳說中出木建寺的“出木池” 據傳,神運寶殿就是用“出木池”中涌出的良木建造而成。
年夜殿旁還有珍貴文物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主體為八面石柱,高約2米,刻于唐永淳二年,為東林寺現存最陳舊的石刻,是罕見的文明瑰寶。還有護法力士兩座石像,相傳包養網在建築神運殿時,有位力年夜如牛的和尚,全日汗流浹背後勞動,不願稍事歇息,一個人要干幾個人的活,慧遠年夜師對他特別贊賞,稱其“護法力士”。后來寺院僧眾為紀念護法力士,特為他雕鑿了兩座石像,供奉于寺內。1975年,當地農平易近在建“年夜寨田”時,無意中掘出,經考證當為唐代遺物,石鑿線條古樸簡潔,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東林寺神運殿
神運殿內“出木池”
五百羅漢堂
位于神運殿東、西兩側,為東林寺主要佛殿之一。東林寺舊有五百羅漢閣,為北宋開寶九年,曹翰下江州,調發巨艦十余艘,盡載金帛,將東林寺五百鐵羅漢置其上,歸至穎川。現五百羅漢堂為1987年后重建,在重塑的五百羅漢為泥塑,生動古樸,形態各異,繪聲繪色。
神運殿東側羅漢堂
神運殿西側羅漢堂
白蓮舊社
又稱“遠公堂”、“十八高賢影堂”、“祖堂”、“唸經堂”,在躲經樓東側,出木藍玉華越聽,心裡越是認真。這一刻,她從未感到如此內疚。池旁。東晉元興元年(402),慧遠年夜師與高僧慧永、佛陀跋陀羅,名流彭城劉遺平易近、南陽宗炳等123人,于東林寺般若云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立下誓詞,配合結為“白蓮社”(簡稱“蓮社”),令劉遺平易近著《發愿文》,專修唸經三昧,期往東方凈土。123人有18人修持精進,年高德劭,世稱“十八高賢”。此處為慧遠與“十八高賢”誦經之處,故亦稱“唸經堂”。后人為紀念他們,刻十八高賢像供奉于寺。宋時陸游,明代王思任,清朝黃宗載、李慎街等人,游東林寺后對此皆有記載。北宋元豐三年,北宋年夜畫家李龍眠來東林寺,特繪成《十八高賢圖》。其后李伯之、晁補之、葉夢得各作《白蓮社圖記》,現躲遼寧省博物館。
1987年東林寺周全復修時移建于此,堂內東西兩壁嵌有劉程之、雷次示、高僧慧遠、梵僧佛馱跋陀羅等“十八高賢”石刻像。雕塑精細,抽像真切,個性鮮明,神態各異,繪聲繪色。對白蓮社和十八高賢,歷代皆有詠歌,也成為東林寺獨有的文明景觀,如唐代釋懷悟《蓮社圖云:“晉室凌夷帝紀侵,群英會集匡山陰。樓煩尖師揮麈尾,十八高賢爭扣幾。才高孰謂人中龍,反使伊人思謝公。煙飛露滴玉池空,雪蓮蘸影搖秋風”。宋代江西派鼻祖黃庭堅也到過東林寺,盛贊白蓮社和寺中白蓮,寫詩二首,其一云:“白蓮種山凈無塵,千古風流社里人。禪律定知誰束縛,過溪沽酒見無邪”。其二云:勝地東林十八公,廬山千古一清風淵明豈是難拘謹,正與白蓮出處同。(《東林寺二首》)
遠公堂(白蓮舊社)
李龍眠《十八高賢圖》(部分)
白蓮舊社
遠公塔院
別名“下方塔院”,在東林寺西半里許。慧遠年夜師于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圓寂,后人建塔供奉,是為“遠公塔院”,又因其墓塔疊石如荔枝,明代王思任稱為荔枝塔。故又稱“荔枝塔”。舊有塔院在清代已毀圮,現塔為1983年重建,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內有一棵“佛手樟”,相傳為慧遠年夜師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慧遠年夜師手植“佛手樟”
慧遠年夜師墓藍玉華頓時明白,她剛才的話,一定會嚇到媽媽。她輕聲說道:“包養 媽媽,我女兒什麼都記得,她什麼都沒有忘記,也沒有發瘋塔 “荔枝塔”
遠公塔院
聰明泉
一泓清泉在玉佛殿后,是慧遠與其老友南朝名流殷仲堪經常一路研討“易經”、談天論教之處。據《高僧傳》:“東晉名流殷仲堪來東林寺拜訪慧遠年夜師,二人行至山腳,見此處蒼松翠柏,泉水潺潺,就于此聽泉談《易》,殷將軍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慧遠年夜師指泉贊道:‘將軍之辯,這般泉涌,君侯聰明,若斯泉矣!’”唐太宗親題“聰明泉”三字。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詩云:“一勺如瓊液,將愚擬圣賢。欲貼心不變,還似飲貪泉”。
此泉四時不涸,泉水潔凈,清亮異常,寺僧稱為“東林圣水”。
東林寺聰明泉
文佛塔
別名上方塔、舍利塔,為天竺高僧佛馱跋陀羅禪師所立。該塔六面七級,雄偉高聳。塔身嵌有眾多佛像,每層亦供奉有佛像。佛馱跋陀羅禪師從西域帶來的包養 數顆“釋迦牟尼佛舍利”即葬于此。古塔幾經興廢,今塔為1998年重建。
文佛塔
古譯經臺
在“躲經樓”后,是東晉時佛馱跋陀羅尊者在東林寺翻譯經典之處。尊者佛馱跋陀羅(法號“覺賢”),姓釋迦,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苗裔。早年怙恃雙亡,落發為沙彌。年十六,博學群經,深達禪、律。在罽賓國和尚伽達多配合研修年夜乘經典。罽賓為現代中東東北部的一個國名。位于興都庫什山南麓,把守年夜夏通往喀而爾、克什米爾和印度的年夜道的咽喉,是現代中東及印度東南的路況和戰略要地。聽說鳩摩羅什年夜師在長安,遂由罽賓即往從之。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將佛馱跋陀羅迎到東林寺掌管佛經翻譯,法業、慧義、惠嚴、慧觀等協助筆錄師先后譯出《觀佛三昧經》、《般泥洹經》、《修行便利論》,及法顯所得《年夜僧只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429),唸經而化,塔于廬山北嶺。
古譯經臺
佛馱跋陀羅尊者
東林寺自東晉以來,作為凈土宗祖庭高僧輩出,其代表人物有慧遠、慧遠的胞弟慧持、曇順、僧睿、佛馱耶舍尊者(“覺明”)、 佛馱跋陀羅尊者、曇恒、道昞、曇詵、道敬、劉程之 、張野、 周續之、張詮、 宗炳、 雷次宗等。
慧遠(334—416),俗姓賈,誕生于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四周)世代書噴鼻之家。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13歲時便隨舅父游學許昌、洛陽等地,精曉儒學,旁通老莊。21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去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于是悟徹真諦,感嘆“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于是發心舍俗落發,隨從道安法師修行。深得道安重視。道安贊嘆說:“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慧遠精于般若性空之學,年二十四即登講席,時引《莊子》一書以說明釋教之實相義,使包養網 惑者曉然領解,自此以后,道安乃聽其以“俗書”解釋佛典。東晉太元四年(379),道安年夜師為前秦苻堅執進長安,其徒眾包養 雲集,東晉太元四年(379),慧遠公率領門生數十人預計往廣東羅浮山,路過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廬山清凈,足可以息心斂影辦道,于是駐錫廬山的龍泉精舍,在刺史桓伊贊助下,建造東林寺。
慧遠自此以東林為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三十余年“跡不進俗,影不出山”,不過虎溪一個步驟,努力于經典之研討。他鑒于“江東之地,經典未備,禪法不聞,律躲殘缺,遂命門生法凈、包養 法領等,遠尋眾經以傳譯之。每逢西域三躲,輒懇惻咨訪”。太元十六年,迎請罽賓沙門僧伽提婆譯出《阿毗曇心論》、《三法式論》等以及《達磨多羅禪經》年夜乘釋教經典。又聽說鳩摩羅什在長包養網 安,即遣門生道生、慧觀、道溫、曇翼等赴長安師事之,學龍樹系之年夜乘空觀;包養網 又常以書信,與羅什往復研討義理。曇摩流支來華時,慧遠又調派曾遣門生曇邕參與譯出《十誦律》。于是慧遠融通釋教年夜乘、小乘二端,包養 宣揚年夜乘般若學之同時,亦倡導小乘禪數之學,在中國釋教上具有獨特貢獻。鳩摩羅什年夜師曾贊稱慧遠為“東方護法菩薩”。東林寺亦成為當時南邊釋教中間,與鳩摩羅什所居之長安南方釋教中間并肩。廬山東林寺也以凈土宗第一祖庭的位置矗立于釋教之林,開山祖師慧遠年夜師被尊為凈土宗初包養網 祖。
東晉元興元年(402年)七月,慧遠與慧永、慧持、道生、劉遺平易近、宗炳、雷次宗等123人締結白蓮社,專以凈土唸經為修行法門,共期往生東方凈土。鑿池種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葉,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稱為蓮漏。白蓮宗遂中包養網 國釋教史上一個主要門戶。
慧永臨終前制訂遺囑,依古禮露其形骸于松林,與鳥獸包養 結緣。至期公然安坐而化,壽八十三歲。后由唐、宋諸帝賜贈謚號“辨覺年夜師”、“正覺年夜師”、“圓悟年夜師”、“等遍正覺圓悟年夜師”。著有廬山集十卷、問年夜乘中深義十八科(年夜乘年夜義章)三卷、明報應論、釋三報論、辯心識論、沙門袒服論各一卷,以及年夜智度論抄序等。
慧遠
佛馱跋陀羅尊者(見“古譯經臺”介紹)
佛馱耶舍尊者(覺明),罽賓國人,婆羅門包養 種族,紅胡子,善解《毗婆沙論》,人稱時“赤髭論主”。鳩摩羅什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平易近勤縣),往信邀請他來中國配合譯經。對鳩摩羅什譯出的《十住經》,“更相征決,辭理方定”。后秦姚興弘始中(408年前后),譯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長阿含經》(二十二卷)。東晉安帝義熙八年(412),來廬山參加白蓮社社。后辭還本國,自罽賓以《虛空躲經》一卷,讓商客帶到涼州(今甘肅武威市)。
宗炳(375—442)字少文,河南南陽人。對于佛理深有研討,進白蓮社,與慧遠、慧堅都有來往。在東林高僧中以繪畫和繪畫理論有名,他是南朝宋代有名畫家,中國山川畫理論的包養網 開創者。生平愛好山川,游蹤廣泛江南湘鄂名山年夜川。暮年將生平所見名勝“圖之于室”,作為“臥游”(《宋書?宗炳傳》),宗炳在中國繪畫史重要貢獻是所著的《畫山川序》。此文雖僅五百余地,但卻是中國山川畫理論的最早文字。在文章中,他提出畫山川包養 以“澄懷觀道”、“暢神怡身”為主旨,即通過對六合天然的描繪和欣賞,來領悟老莊超脫無爭之道,抒發精力尋求,怡娛身心。這樣也將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道家“游心物外”思惟合而為一。他的見解奠基了日后山川畫向“虛”、“靜”、“無爭”、“游目騁懷”的標的目的包養網 發展在《畫山川序》中還提到山川畫的畫法:“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及請求畫家忠實于山川本來的臉孔和色調。同時又提出作畫必須“應目會心”,必須“萬慮融其心機”,並且請求“不違天勵之叢”,然后“披圖幽對”,就會覺得無比的“暢神”。《畫山川序》中還提到繪畫中的“透視”問題:“且夫昆侖山之年夜,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包養迥以數里,則可圍于寸眸。誠由往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令張綃素以包養網 遠暎,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是以觀圖畫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天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于一圖矣”。在繪畫還沒有很好解決透視法的宗炳時代,他提出了這些透視上的基礎道理,對于繪畫上的“置陣布勢”天然有很年夜的幫助。
貫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唐末五代前蜀有名畫僧、詩僧。工畫,所作水墨羅漢及釋迦門生諸像,筆法堅勁,抽像夸張,所謂“梵相”。兼善草書。七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落發為童侍。貫休博聞強識,日誦《法華經》千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遠近聞名貫休平生風萍浪跡,天南地北,他的云游路徑自江浙至贛鄂,然后進四川。在這個路徑中,貫休曾長住廬山東林寺修學。曾有首《題僧院》,通過對東林寺冬日虎溪夜月和松枝戴雪等風物的描摹,表達一種持修之中閑逸、清雅的意境。詩曰:“虎溪閑月引相過,帶雪松枝掛薜蘿無限青山行欲盡,白云深處老衲多”。
傳印法師
俗姓呂,遼寧莊河人,客籍遼寧省莊河縣。年少因家教,崇奉釋教。1947年在本縣青堆子鎮普化寺隨崇仁法師研習佛學,1954年于江西永修縣云居山真如寺落發,1955年受戒,虛云老僧人授其為溈仰宗第九代傳人。1960年9月,進學于中國佛學院,1965年畢業后復歸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任典座兼副寺(出納)。1966年9月,“文革”被遣至云山墾殖場城山分場種菜。“文革”后于1978年秋,應邀往詣浙江露臺國清寺。1980年由中國釋教協會派往japan(日本)釋教年夜學進修三年并考核japan(日本)釋教教導。歸國后,1984年任中國佛學院教務長。1987年任副院長,1994年8月就職東林寺住持,1999年兼任北京市釋教協會會長。2010年2月3日當選中國釋教協會新一任會長。編著翻譯有:《從遠古到釋尊家系》打印本,《佛陀傳記文獻》傳印摘譯自日?水野弘元著《釋尊之生活》增補版,油印本;《八相成道》 傳印編述打印本;《法上部等四部派差別義》 傳印編述,中國佛學院,手寫油印;《釋教僧團組織》手寫本;《六群比丘》傳印編寫,中國佛學院;《異學沙門——外道六師》 傳印編寫,1986,中國佛學院打印;《無著、世親菩薩傳》(兼論眾賢論師),傳印編,1987,手寫油印;《龍樹、提婆菩薩傳》附錄:1、附圖:龍樹龍宮取經考,參見《妙云集》22冊,211頁;《關于印度釋教史的分期》 傳印,手寫油印;《年夜月氏》 (貴霜王朝),傳印編寫,手寫油印;《笈多王朝》 傳印編寫,中國佛學院打印;《笈多王朝》 傳印編寫,手寫油印。
199包養 4年8月,東林寺迎請傳印長老為該院方丈
東林寺之所以成為國內有包養 名古剎,除了歷史長久、高僧輩出外,與地處山川名區廬山,有著國內寺院未幾見的山川園林關系很年夜。它地處年夜江之濱長江南岸,廬山西麓。南面正對廬山噴鼻爐、六合諸峰,北倚分水嶺及上方塔,東南有噴鼻谷,東南有烏龍潭,地勢雄偉。寺前明堂開闊,噴鼻爐峰呈趨拜之勢,千年紫煙不斷;虎溪具眷戀之情,萬載常流。唐年夜書法家柳公權曾寫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贊此寺之妙。寺內園林進行規劃,避陰抱陽;松竹名花,蔭檐侵階;曲徑通幽,石徑苔合。徜徉此中,莫不神清氣爽,心曠而情怡,顯露出世外桃源,人間凈土之神韻。東林寺還是寺廟園林中寺外山川與寺內園林環境一體化的綜合式園林的代表和開創者。慧遠創建的東林寺,有興趣與廬山山川融為一體:既有山林型的天然美景,又有寺內的獨立園林,將天然界的山川美景與寺內的人工構筑結合起來,從而開創了“寺院綜合園林”這一園林美學類型。《高僧傳·慧遠傳》描繪這所山林型寺院風景之美時寫道:“遠創造精舍,洞盡山美。卻負噴鼻爐之峰,旁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裁構。清泉環階,白云滿室。復于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徑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這座東林寺,既有噴鼻爐峰下天然美景,又輔以人工造景,“復于寺內別置禪林”構成了寺外山川與寺內園林環境一體化這種綜合式景觀。慧遠在《東林雜詩》中細致地描繪了東林寺一帶山川寺廟園林美景和居處此中的感觸感染:“崇巖吐清氣,幽岫棲神跡。希聲奏群籟,響出山溜滴。有客獨冥游,徑然忘所適。揮手撫云門,靈關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騰九霄,不奮沖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當然,東林寺之所以成為國內有名古剎,除有著國內寺院未幾見的山川園林這個獨特的條件外,更與此中有著別的寺院(即便是一些有名寺院)更深的文包養網 明底蘊息息相關。東晉以還,中國歷代年夜詩人、學者、佛道儒代表人物如智顗年夜師、鑒真年夜師、陶淵明、謝靈運、唐太宗、孟浩然、王昌齡、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李邕、柳公權、杜荀鶴、劉長卿、杜牧、周敦頤、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陸游、范成年夜、朱熹、王陽明、岳飛、康有為等都到過東林寺或謳歌過東林寺,或與禪門高僧慧能有過來往,或對其表達過敬慕之情。寺內文物甚多,從東晉遠公與西域經師譯經駐錫的譯經臺,到清末康有為題刻的《柳公權殘碑記》,時間跨度千余年,每一處古跡都寄寓著一段歷史典故,其豐厚的文明底蘊,對中國傳統文明也產生了至為深遠的影響:陶淵明經常從同在廬山西麓的九江縣沙河居所,到東林寺與慧能談禪說理,慧能送他和陸修靜過虎溪的“虎溪三笑”已成為文壇佳話。唐代年夜詩人李白就曾對此加以詠歌:用過一詩中寫道:“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別東林寺僧》)。他在另一首《廬山東林寺夜懷》中還抒發了夜宿東林寺,面對水清月白的虎溪清夜,詩人與六合共生進冥的禪悟。慧遠法師圓寂是,謝靈運聞訊,悲慟地寫了有名的《遠公法師誄》。唐代年夜詩人孟浩然在《晚泊潯陽看廬山》中,描繪了他逼近東林寺的感觸感染和對慧能的敬慕:“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船潯陽郭,始見噴鼻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杜甫亦有《留別公安太易沙門》:“隱居欲就廬山遠,麗藻初逢休上人。數問船航留制作,長開篋笥擬心神。沙村白雪仍含凍,江縣紅梅已放春。先蹋爐峰置蘭若,徐飛錫杖出風塵”。白居易冒雪探訪東林寺,與寺僧相談甚歡,天氣已晚,意猶未盡,索性留住寺中,繼續圍爐夜談,并寫詩《夜宿東林寺》以記此事:“經窗燈焰短,僧爐火氣深索落廬山夜,風雪宿東林”。唐代鑒真也與東林寺有緣:唐天寶九年(750)春,鑒真第六次東渡,是時已雙目掉明。途經東林寺是曾在東林寺逗留,與東林寺和尚智恩情投意合,最后一次東渡時即由智恩相陪共行,將凈土教義傳進japan(日本)。是以,東林寺在中日文明交通史上,也起過積極的感化。宋代名將岳飛也告訴東林寺僧,表現功成以后身退東林,要在白蓮社靜修:“湓浦廬山幾度秋,長江萬折向東流。男兒立志扶王室,圣主專征滅土酋。功業要刊燕石上,歸休終作赤松游。殷勤寄語東林老,蓮社從今著力修”(《寄東林包養 慧海上人》)唐?釋懷悟?《蓮社圖》晉室凌夷帝紀侵,群英會集匡山陰。樓煩尖師揮麈尾,十八高賢爭扣幾。才高孰謂人中龍,反使伊人思謝公。煙飛露滴玉池空,雪蓮蘸影搖秋風。
江西派鼻祖黃庭堅也到過東林寺,盛贊白蓮社和寺中白蓮,寫有《東林寺二首》詩二首。宋代最有名的還是蘇軾兄弟與東林寺關系: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偕弟轍曾上過廬山,但沒有到東西二林寺,故蘇轍有《不到東西二林》詩:“山北東西寺,高人遠永師。來游亦前定,回想獨移時。社散白蓮盡,山空玄鶴悲。何年陶靖節,溪上送行遲”。四年后,蘇軾由被貶之地黃州量移汝州,包養 路經尋陽特訪廬山。起首到園通寺拜訪他父親以及弟弟蘇轍的老友遠慎禪師,然后與參寥僧人游西林寺和東林寺這次來,東西二林均已修復,所以他不僅向東林禪師獻偈,同時在游西林寺時,還興致勃勃,然地揮筆題就《題西林壁》那首千古絕唱。然后夜宿東林寺住下,與掌管常總禪師(法名照覺)就“無情”二字,徹夜長談,第二天一早他就呈上一偈。偈云:“溪聲即是廣長舌,山色豈不符合法令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改日若何舉似君”。
明代有名理學家王守仁亦有首《遠公講經臺》,表達對慧能的敬慕:“遠公說法有高臺,一朵青蓮云外開。臺上久無獅子吼,野狐時復聽經來”。
75、九江能仁寺
能仁寺在全國有七座,湖北、浙江、江蘇、四川、廣東各有一座,江西境內也有兩座:一座位于廬山北麓九江市內;一座在進賢縣進賢縣城北里許的堯城山。此中九江市潯陽區庾亮南路的能仁寺為江西名剎,九江三年夜叢林之一,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漢地釋教全國重點寺院。
據《九江能仁寺同戒錄》和《德化縣志》載:能仁寺原名承天院,創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監、通俗年間(502-527),后毀于兵燹。它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能仁寺舊名承天院,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間,后來被毀;唐年夜歷年間(766~779年)又重建。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端禪師來院掌管。他一面鳩工庀材,擴建殿宇,一面開堂示講,傳燈闡教,一時眾如云集,承天院亦聲名藉甚。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增建并更名鐵梵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寺廟又因戰火被毀,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再次重建;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改承天院為能仁寺。明世宗萬歷元年(1573)重建了躲經樓。同治年間對其進行了年夜規模的修復。清代乾隆天子又賜給能包養網 仁寺《年夜清三躲經》,清咸豐年間(185l—1861)遭承平天國戰火,寺院毀壞殆盡。現存建筑多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
九江能仁寺山門
能仁寺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為九江市現有最年夜的古建筑群。寺院建筑整體依坡就勢。寺內地勢平展,部分略有升沉。寺院布局公道,層次清楚,分前中后三個院落,在中軸線上展開。縱軸線上順次有山門、天王殿、雙陽橋、年夜雄寶殿、鐵佛殿、躲經樓等建筑,寺內殿宇櫛比,佛像莊嚴。此中年夜雄寶殿能仁寺內最具特點的建筑。磚木結構,單層重檐,八角高翹,朱柱回廊,顯得古樸莊嚴。殿內供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三尊木雕金佛像,威嚴安詳,光輝普照。擺佈兩邊塑有十八羅漢,形態各一,繪聲繪色。
能仁寺位于廬山北麓,瀕臨年藍玉華立即端起彩秀剛剛遞給她的茶杯,微微低下臉,恭敬的對婆婆道:“媽媽,請喝茶。”夜江,甘棠湖在東側年夜約500米。三面環坡,紫煙作屏。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整個寺院顯得寬宏幽邃。奇異奧寂,別有洞天,惹人進勝。寺內原有“能仁八景”:年夜勝塔、石船、雨穿石、雙陽橋、誨爾泉、鐵佛、冰山、雪洞,現在年夜部遺跡尚存。此中年夜勝塔、石船,雙陽橋、雨穿石為年月長久的古跡文物。
年夜勝寶塔
是九江市的標志。它始建于唐代宗年夜歷元年(766),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清咸豐三年(1853)被拆毀三層,同治九年(1870)由九江兵備巡道景福倡修。塔高42.26米,分七層六面,石鑿成栱,磚砌牙檐。塔為磚石結構,七級六面樓閣式。塔門朝西,從第二層起,每層六面均有門,三實三虛。塔內有磚砌梯階,可盤旋而上。此種塔梯結構在我國眾多的古塔中,僅為一例。登塔遠望,匡廬英姿歷歷在目,潯陽風光盡收眼底。
九江能仁寺年夜勝塔
飛來石船
位于天王殿東側的水池中。 石船槽狀,長一丈五、寬尺余,側面有銘記,鑿于北宋慶歷六年。來源于“鐵佛渡江”這一釋教傳說:相傳宋哲宗元祐年間,寺僧夢見一臉孔奇古的鐵佛托夢于他,將乘石船浮江至潯陽。越日寺僧至江邊迎接,果有鐵佛乘石船靠岸,遂找人搬進寺內供奉。現飛來石船放在天王殿東側的水池中,船上坐一赤膊跣足,面孔奇古的鐵佛。鐵佛,生鐵鑄就。文革中被毀,現置于石船中的鐵佛,是用水泥包養 雕塑而成。
雙陽橋
位于新舊天王殿之間,為一座三孔拱橋。包養 它跨于人工開鑿的放生池上,外型平穩簡雅。池周圍有石欄。橋將池分為東西兩半。相傳每當夕陽西沉,立于池東可觀賞到池中有雙日倒影,故得此名。雙陽橋據傳建于宋元祐年間(1086-1093),后來和尚在天王殿迦依泉開鑿一長方形放生池,面積240平方米,深3米,池上有三孔石橋一座,石刻雕欄,飛龍走獸,花卉卷紋盤刻其上,池水清亮,游魚可數。
雨穿石
位于年夜雄寶殿石廓檐下的花崗巖石,呈長方形。長、寬二尺余,高三尺。正面雕有云頭花飾,底部有銘文,為北宋慶歷三年所鑿。下面一漏斗形洞窟,相傳因久置檐下為雨水滴成,故名。
發佈留言